top of page

气进入经络时的感受

一位拥有三十多年抗衰养生经历的加拿大女士问我,怎样才能判断一个方法对自己是否真的有效?我告诉她,毛泽东同志在《实践论》中说过 “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”,所以一个抗衰养生方法是否有效果,最好先去实践,然后看自己是否变得更年轻,病痛是否减轻或消除,心境是否更平静安稳…….但很多疗法的效果不一定马上显现。还有一种更直观的方法,那就是看实践过程中你的能量是否被提升,代谢物是否被排出,也就是气感和排病反应。“气感”指能量提升时的感受,“排病反应”指代谢毒素排出时的生理现象。下面我就列举在多年的移精变气实践中,不同肤色或人种都会反复出现的哪些气感和排病反应。


先说气感。当阳气进入你的体内后,会产生各种特殊的躯体感受,这就是气感。一般来说,如果你的经络较通,气感会在第一次疏通时的20~40分钟出现;即使你的经络较堵,那在三次疏通内也会出现。气感就是阳气在试图将淤堵物排出体外时,正邪相搏中刺激身体产生的反应。


第一,气血的流动感和流动音。当阳气推动经络中的淤堵时,体内会出现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感和流动音,一般来说,胸腹部最为明显,有的如娟娟细流、有的如雷声震耳。就像《吕祖百字碑》中所说的“普化一声雷”。  


加拿大女士在移精变气后讲述她的感受,当阳气推动她的体内淤堵时,胸腹部出现了气血的流动感和流动音

移精变气时各经络中气血的流动音

求助者感言


“我在现场跟老师练,热流过了玉枕,直冲头部,头发都湿透了,肚子深处出现了轰隆隆的响声,真是收获了意外惊喜,感恩。”

——特蕾莎,六十八岁,美国


“人很热,整个身体的外侧从胆经到头部,都热得发凉。我肚子也有冲破的响声。”

——山姆,四十岁,中国


“疏通时一直打嗝,肚子在叫,下腹和胸腔一直在震。”

——张先生,四十一岁,中国台湾


第二,热感与麻胀感。阳气在经络中运行时会出现热感、麻胀感、跳动感,手指脚趾发麻发胀,后背发热,头顶胀痛,眉心发紧。就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所说的“火气已通,血脉乃行。” 


线上求助者在移精变气后反馈,阳气在经络中运行时会出现热感、发汗、麻胀感、头顶憋胀,眉心发紧等感受
线上求助者在移精变气后反馈,阳气在经络中运行时会出现热感、发汗、麻胀感、头顶憋胀,眉心发紧等感受

求助者感言


“老师辛苦了!今晚比前段时间练习时感觉更好,能明显感觉到热从尾椎往上走,到背部→肩膀→头部,最后两耳最热。”

——大卫,五十三岁,美国


“谢谢老师,我觉得手心发热冒汗,但感觉热流不是一股,而是很多股,发散全身。冲到肩颈后肩颈就酸胀,冲到左侧骶髂关节时那里也胀痛,冲动头顶就头顶发胀,整个脑部都紧,眉心也很紧。”

——晓春,二十六岁,中国


“移精变气的时候我觉得眼睛很暖和,视神经衰弱的不适感也比上周好多了,更舒服了。”

——,七十二岁,马来西亚


“昨天白天在空调房待了好久,身体里觉得很冷。晚上跟着老师做时,有段时间肩颈一直往外排寒气,排完后身体的热气一下就上来了,很明显的感受。感谢带功老师,感谢大家!”

——埃利奥诺,五十五岁,澳大利亚


“我感觉胸口很温暖,这种温暖逐渐从胸口穿到我的手指尖。我还感觉到很多能量,让我精神上很放松,能量流到我的腿上,流到我的膝盖上,这些部位都变得非常热”

——娜塔莉,四十七岁,德国



第三,病灶点轻微憋胀刺痛。当阳气在疏通淤堵较重的病灶时,可能会刺激到细胞的疼痛感受器,出现轻微的憋胀或刺痛感受,这也是中医”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“的理论来源。疏通淤堵的病灶后疼痛就会减弱消失,你会感觉热气在经络中流动。这就是《素问·举通论》所述“按之则热气至”。 


求助者在移精变气后反馈,气在体内疏通时,之前的病灶位置出现了短暂的憋胀或刺痛感,这些气冲病灶感在病灶疏通后就会减弱消失,全身轻松
求助者在移精变气后反馈,气在体内疏通时,之前的病灶位置出现了短暂的憋胀或刺痛感,这些气冲病灶感在病灶疏通后就会减弱消失,全身轻松

求助者感言


“我左胸乳腺之前得过乳腺癌,与老师一起同步练习时气流感最明显,先是前身和脸部发热,气冲进胸部后,胸口出现了很大的响声,左胸部开始疼得厉害,有包块在里面被刺激的感觉,随后开始上下排病气。冲开包块后刺痛感就消失了,身体有一种轻松感。”

——梁女士,四十二岁,中国香港

 

“练习时气开始四处游走,能明显感觉到气在我的胃里移动。一开始我经常打嗝,感觉胃里被什么东西堵住了,非常憋胀,有种隐隐的刺痛,其实这里就是我平时胃痛的位置,应该是气在疏通这里,因为淤堵冲开后刺痛感就消失了,非常感谢!”

——克劳迪娅,五十七岁,法国


“老师,我最近移精变气时听障一侧耳朵总会时不时耳鸣,疏通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响。今天下面排气后就消失了,现在回想,应该是因为听障耳朵的经脉没有疏通吧,才会出现这种长时间的耳鸣。”

——周澄,六十五岁,中国台湾



Copyright © 2025 Yizhou Shen All Rights Reserved. |  联系作者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