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被消费主义绑架的情绪

“奇哉,奇哉,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。”——释迦摩尼

在云游救治中,当大家发现自己的情绪已经对身体造成莫大损害时,都陷入了深深的自责,懊悔为什么没能把控住自己。其实这大可不必,有情绪说明我们是高等的哺乳动物,情绪就如同呼吸和消化一样,是满足自我需求的动力。只不过在消费主义社会中,我们的情绪已经被人为制造的各种需求和价值观绑架。


一般情况下,情绪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正常需求。心理学家‌马斯洛把其划分为五个层次,即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爱和归属感、尊重和自我实现[i]。这些需求贯穿了我们的一生,如果无法满足,身体就会萌发各种情绪来推动我们去努力满足。比如,失去亲人时的痛苦是出于对爱的需求;男生喜欢女生吹捧是出于尊重与认可的需求;女生婚前询问男方的房子车子是出于物质带来的安全需求;很多事业女性回归家庭后顿感生活枯燥无味是出于自我实现的需求。这些情绪因我们的需求而生,也会随着需求的满足而消失,届时积极的情绪如快乐、满足、幸福等便会油然而生。但如果一直无法得到满足,压力、悲伤、愤怒、恐惧也会持续地接踵而至。


古代文人雅士与僧人画像,描述了类似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的典故
古代文人雅士与僧人画像,描述了类似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的典故

莫说我们凡人,就连修行多年的大文豪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。宋朝苏东坡曾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写了一首五言诗:“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。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”他自认为写得不错,便让小书童坐船到江对岸,将诗稿送给佛印禅师品鉴,佛印看了微微一笑,就在诗稿的背面写了两个字:“狗屁”,让小书童带回去。苏轼看了先是一惊,然后一怒,气急败坏地去找佛印理论,谁知佛印已在江边等候多时。


苏轼生气地说:“你我相交甚好,为何这般辱我?”

佛印道:“何出此言呢?”

苏轼拿出诗稿:“你为何写这两个字给我?”

佛印说:“你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?怎么一个屁字就把你吹过来了呢?”

苏东坡顿时羞愧,无言以对。


这就是著名的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的典故。其实,苏轼的愤怒情绪是完全正常的,因为他获得尊重与认可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,并不必惭愧。而他之所以惭愧,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修行多年,仍无法向内求得尊重与认可,而仍然和凡夫一样向外索取,多年修行还不到位罢了。


古代文人雅士与僧人画像,描述了类似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的典故
古代文人雅士与僧人画像,描述了类似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的典故

大文豪苏东坡都尚且如此,我们凡夫又何必因负面情绪而感到懊悔自责呢?我们要像苏轼一样,去客观认知情绪,理性思考找到满足需求的其他解决方案。只要需求满足了,快乐情绪便能油然而生。


然而,我们的需求似乎又永远无法满足,钱好像永远都赚不够,衣柜里永远少了最漂亮的那件衣服,另一半永远有这个或那个的缺点,孩子的成绩也永远可以更好……但这些是我们的正常需求吗?答案自然是否定的,其实这只不过是我们在消费主义社会中,被人为制造的各种需求和价值观给绑架了。


要知道,需求是相对稳定的,产生的情绪是有限的,但欲望是无限的,产生的情绪也是无限的。消费主义宣扬物质与成功、幸福、社会地位紧密相连,我们在其影响下,产生了对更高级物质的欲望。一旦我们认为去米其林餐厅、开豪车住豪宅、家里司机保姆一堆才算成功,那自然会为了追逐更高的消费而产生焦虑;又比如,婚姻中男方已经工作稳定、照顾家庭,但一旦女方相信送昂贵礼物、吃豪华大餐才是爱的表达,那自然便会因为他没有做到而愤怒……


孩子七岁时,有次我带她下山去城里吃她最爱的火锅,她一路高兴地蹦着。


我提醒她:“去吃火锅的路上会出现很多“妖怪”来干扰你,它们会想方设法地影响你,让你想要新的东西,让你忘记本来吃火锅的快乐,记得要数一数,一路上会遇到几个?”


孩子点点头答应了。在几十米的路程中,她曾多次被路上令郎满目的商品吸引,最后终于到了火锅店门口。


孩子掰掰手指告诉我:“我看到好多“妖怪”,玩具店里的玩具,路上红红的糖葫芦串,小卖部里的薯片,还有奶茶……这些我也都好想要,妈妈你给我买吧!”

我平静地说:“不买,我们还要去吃火锅呢。”


孩子顿时失望了,非常伤心,还有些愤怒和焦虑,原本吃火锅的快乐不知道去哪儿了。很显然,这短短的几十米,已经让她不再满足于一顿火锅了。玩具店、糖葫芦店、小卖部、奶茶铺的老板们给她创造了新的欲望。但这些欲望是没底的,即使目前满足了,她永远还想要更好的玩具、更甜的糖葫芦,更美味的薯片饮料。


北宋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,描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商业繁荣景象,街道上店铺林立、各种商品琳琅满目,反映出大众对物质财富的欲望。这种的欲望既推动了城市消费,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
北宋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,描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商业繁荣景象,街道上店铺林立、各种商品琳琅满目,反映出大众对物质财富的欲望。这种的欲望既推动了城市消费,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

这些欲望不断折磨着我们的精神,淤堵着我们的经络。因此,《金刚经》说“心外求法,皆是妄法”。在“心外”,我们的五官和精神一直受到干扰,不断产生着新的欲望,引发无穷的痛苦。道家也有类似的理解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曰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[ii]”,提出人类的痛苦都源于对五色、五音、五味、畋猎及难得之物的欲望,再次说明欲望不仅让我们无法享受生命的乐趣,更会带来巨大的痛苦。


而老子的下半句也提供了获得真正快乐的答案:“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”。“腹”指本质;“目”是现象。“为腹不为目,去彼取此”的意思,就是看破外界现象,回归内在本质,而我们内在需求的本质,不就是健康和快乐吗?这与《金刚经·庄严净土分》中的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“应无所住”就是不被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引诱,“而生其心”所生的就是清静心。意思也是只有抛开烦恼妄想,才能到达内心清净的乐土。


在这里,我们又要提到老朋友苏轼了。1101年,苏轼先生在经历了七年岭南贬谪生涯后,他的生命在常州即将走到尽头,苏轼在临终时给小儿子苏过留下绝命诗《观潮》:


庐山烟雨浙江潮,未到千般恨不消。

到得还来别无事,庐山烟雨浙江潮。


观潮画作,描绘了世人争相去钱塘江观潮的场景,苏轼感悟这不过是被社会植入内心的欲望,让他因无法成行而感到遗憾失落,到了才发现不过是美丽景致而已
观潮画作,描绘了世人争相去钱塘江观潮的场景,苏轼感悟这不过是被社会植入内心的欲望,让他因无法成行而感到遗憾失落,到了才发现不过是美丽景致而已

诗的前两句“庐山烟雨浙江潮,未到千般恨不消”表达了苏轼对庐山烟雨和钱塘江大潮的向往,当时它们便已经是天下闻名的打卡景点。文人们趋之若鹜,想去现场一睹风采。即使是大诗人、得道高僧,都同样不能免俗。如果不去观赏会感到遗憾,内心失落,不得安定。而后两句“到得还来别无事,庐山烟雨浙江潮”则表达了苏轼等到有朝一日,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,欣赏了这两处景致后,感慨景致虽美,但“不过如此!”


这是因为苏轼发现,庐山的烟雨与钱塘江大潮,是受社会风气影响,而被强行植入内心的一种欲望,并不是自己内在的需求。这种欲望折磨他多年,让他因无法成行而感到怨恨、失落、内心不安,到了才发现,不过是美丽的景致罢了。


而吴言生在《经典禅语·庐山烟雨浙江潮》中也解释了另一层禅意,我们总认为十万八千里外的世界是最美好的,即便当下需求已经满足,已经身处极乐,仍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。就如庐山烟雨浙江潮一般,未得到就千百遗憾,得到了就无美妙可言。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剌激,只能趋使我们去满足下一个欲望。但如此我们便永远陷于无聊——痛苦——无聊的恶性循环中[iii]


希望我们能像苏轼晚年那样,看破欲望,回归需求,将日常的生活、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,对拥有的东西倍感珍惜。如此,即便在穿衣吃饭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,事事知足。


[i] 亚伯拉罕・马斯洛.(1954). 动机与人格. 哈珀兄弟出版社

[ii] 陈鼓应.(1984). 老子译注. 中华书局

[iii] 吴言生.(2001). 禅宗思想渊源. 中华书局

Comments


Commenting on this post isn't available anymore. Contact the site owner for more info.

Copyright © 2025 Yizhou Shen All Rights Reserved. |  联系作者

bottom of page